越來越多研究顯示,人與犬的互動能降低心率與壓力荷爾蒙、提升情緒與社交動機。這正是治療犬(Therapy Dog)被廣泛導入醫院、長照機構、校園與社區的原因:牠們不直接「治病」,卻能在動物輔助治療(AAT)與動物輔助活動(AAA)中,幫助人們恢復面對生活的力量。本文從科普出發,說清治療犬的角色、與服務犬/導盲犬的差異、到場域實務與安全規範;同時也提出「先救援、再穩定、後培訓」的公益路徑——當有更多流浪狗被穩定安置、完成疫苗與絕育(TNVR),才有機會走上服務社會的舞台。
治療犬、服務犬、情緒支持犬有何不同?(名詞釐清)
- 治療犬:與領犬員一起,在醫療/教育/社區場域進行短時互動,以安撫、陪伴、促進復健、社會化或學習為目標;不具法定通行權。
- 服務犬/導盲犬:接受高度專業訓練,協助身心障礙者日常功能(導盲、導聾、協助撿拾等),通常具特定法定通行權。
- 情緒支持犬(ESA):重點在情緒安定與陪伴,法律定位依各國不同,多數不等同於服務犬之權利。
簡言之:治療犬強調「在場域中與多人互動的療癒功能」;服務犬是「專屬且長期協助單一使用者之功能犬」。
成為治療犬的條件與訓練重點
不是每隻可愛、親人的狗都適合擔任治療犬。常見標準包含:
- 穩定、可預測的氣質:對陌生環境/聲響/輕度拉扯不過度敏感;遇到突發狀況能迅速回復情緒基線。
- 高社會化與友善:可接受不同年齡、步態、輔具(輪椅、拐杖)、口音與接觸方式。
- 基礎服從度:確實聽懂坐下、等待、放下、回到定位等指令,維持安全距離與禮節。
- 健康與防疫:完整疫苗、驅蟲、定期健檢、良好皮膚與牙口;避免交叉感染風險。
- 領犬員能力:能讀懂狗的壓力信號、控制互動節奏、遵守場域 SOP 與倫理準則。
訓練內容通常包含:情境演練(病房、教室、公共空間)、觸摸容受度、低強度拉扯/突發聲響壓力測試、紀律散步與「退出」口令等。
治療犬走入場域:安全與倫理的基本 SOP
- 互動「同意」原則:服務對象(或家屬)需事先知情同意;任何人對犬有恐懼或過敏,應提供替代活動。
- 衛生與動線:入場前後酒精或洗手,犬隻梳理整潔、短趾甲;避免進入無菌區、重症區;配合場域動線規範。
- 時間與密度:單次服務 15–30 分鐘為宜,保留犬隻休息與退場時間;不過度密集排程。
- 不強迫接觸:任何不情願的孩子、長者或犬隻都可以「說不」;以正增強方式建立美好體驗。
- 紀錄與回饋:簡易紀錄服務對象反應、活動目標與犬隻壓力指標,利於下次調整。
為何談「先救援、再穩定、後培訓」?
想要有更多治療犬走入社區,前提是底層的流浪動物議題被妥善管理。這條路徑實務上包含:
- 救援與安置:讓更多流浪狗從街頭進入安全空間,建立人犬互信的起點。
- 醫療、防疫與TNVR:穩定族群健康與數量,避免群聚傳染與反覆繁殖。
- 社會化與性格觀察:辨識個體特質,找出適合公共互動的犬隻。
- 再評估後續培訓:合適者朝動物輔助治療方向精進,不合適者也能透過認養回歸家庭。
我能做什麼?把溫柔變成結構性的幫助
- 捐糧:穩定狗園口糧,讓照護者能專心做社會化與健康管理。
- 捐款:補足醫療、驅蟲、疫苗與結紮費用,降低群聚風險,為培訓打底。
- 志工:協助清潔、散步、社會化練習或外出適應,讓犬隻學會在人群中保持穩定。
- 倡議分享:把正確知識傳給更多人,減少誤解與恐懼,創造對犬更友善的場域。
「浪愛存在」的角色:不是訓練者,是堅實後勤
浪愛存在並不提供治療犬訓練;我們專注在資源的串接:以捐糧、捐款、醫療補助、TNVR 推廣等方式支援弱勢狗園與中途。當第一線照護有了後盾,更多毛孩就能走上「被看見、被信任」的起點——未來成為治療犬或進入合適家庭,才有可能。
🐾 你的行動,讓溫柔更有力量
延伸閱讀
🙋♀️常見問題 FAQ
Q1:我的家犬很親人,能直接報名當治療犬嗎?
A:親人只是第一步;仍須通過健康檢查、性格評估與情境演練。可先加強社會化與基本服從,再諮詢合格單位。
Q2:流浪狗也能成為治療犬嗎?
A:可以,但更需要時間建立安全感與穩定度。建議「先救援、再穩定、後培訓」,過程中尊重個體差異。
Q3:治療犬到醫院或長照機構會不會不衛生?
A:有完整 SOP:入場前梳理與清潔、完整疫苗與驅蟲、洗手與動線管理、避免進入無菌或重症區,並控制互動時長。
Q4:我不會訓練,但想讓更多犬隻有機會走上這條路,能怎麼幫?
A:最務實的是捐糧、捐款、志工與分享科普內容;當狗園後勤穩、犬隻健康好,培訓才有可能。
Q5:「浪愛存在」是否提供治療犬課程?
A:不提供訓練。我們專注在資源串接與弱勢狗園後勤補強,讓第一線照護者不再孤軍奮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