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或許在路邊見過一隻瘦弱的狗狗,低著頭穿越車流,尾巴緊貼著腿,眼神卻還抱著一絲期待。那不是牠第一次出現在街角,也可能不是最後一次。許多流浪狗就在城市的縫隙中來去無聲,直到有人願意多看一眼,拿起手機,撥出那一通關鍵的通報電話。
流浪狗通報怎麼做?不是只有撥打電話而已。你得知道通報的時機、單位、注意事項,甚至如何保護自己的安全。這篇文章將用最簡單的方式,帶你一步步了解流浪狗通報流程,讓你的關心能落到實處,成為牠們邁向安全生活的起點。
什麼情況該通報?
不是每一隻在街上的狗狗都需要通報。有些是已結紮的社區犬,有些則是迷途但健康的家犬。
- 明顯受傷、瘸行、流血或外觀膿腫
- 年幼無母的幼犬
- 無法站立、失去方向感、反覆在馬路上徘徊
- 攻擊性強、疑似狂犬病症狀
以上情況都建議立即通報,由專業單位介入處理。
要通報給誰?
台灣地區的動物保護通報單位多數由各縣市動保處、動物之家負責受理,常見通報管道包括:
- 1959 動保專線:可轉接至所在地動保單位
- 各縣市動保處電話或網站通報表單(可上網查詢對應地區)
- 地方政府 LINE BOT 或通報 App(如台北動保通、台南動保即通報等)
請提供發現地點、時間、狗狗狀況描述與聯絡方式,有助於第一時間展開處理。
通報前要注意什麼?
在按下通話鍵之前,請確認下列事項:
- 先確認自身安全,勿在車道中追逐或突然靠近受驚動物
- 拍攝現場照片或影片,幫助通報人員了解情況
- 標記定位點或路標,避免使用模糊詞語如「在7-11附近」
你的細節,會成為狗狗能否被及時救援的關鍵。
我通報之後可以做什麼?
即使不是專業救援者,你仍可透過以下方式繼續守護牠:
- 等候通報人員到場(若時間許可)
- 分享通報資訊至社群、在地社團協尋協助
- 將資訊同步回報至可信任動保團體(如附近救援志工網絡)
延伸補充:我可以直接帶狗去收容所嗎?
有些民眾在通報前會選擇自行載送流浪狗至收容單位,但這樣的行為其實潛藏風險與限制:
- 並非所有縣市皆接受民眾「無通報」送狗進所,需依各地方政府規範處理
- 民眾處理過程中若造成傷害,可能涉及動物保護或民事責任
- 部分收容單位爆量或限制收容對象,可能無法即時處理
建議仍優先透過通報管道,由專業人員協助,確保動物與自身安全。
流浪狗通報的常見誤區
雖然通報是善意舉動,但錯誤觀念仍常見:
- 誤區1:「只要看到狗在外面就該通報」→ 其實部分已結紮社區犬可留在原地
- 誤區2:「通報後狗一定會被安樂死」→ 現行政策多以TNVR或收容等待認養為主
- 誤區3:「狗不見了就放棄通報」→ 越多人通報,資訊越完整,越能提高成功率
📣 讓行動落地,讓善意有出口
我們無法一次拯救所有浪浪,但我們可以讓每一次通報都更有效率、更溫柔。請支持我們持續推動教育與醫療援助,讓浪浪的等待不再無聲。